梔子柏皮湯之注釋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傷寒論》)
【註】
腸傷寒經過中,致黃疸發熱者,以本方為主治也。其與前方異處,以彼方中有枳實、大黃,故呈前記之腹證。本方為治熱毒黃疸,梔子、蘗皮之外,不過有緩和藥之甘草,故於腹診上無何等可以徵知。是以東洞翁謂本方定義為治身黃,發熱,心煩者。
梔子柏皮湯方
梔子14.5克,甘草6克,黃柏12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輩之論說
《方輿輗》本方條曰:「茲云發熱者,是蒸蒸發熱,非翕翕發熱也。此方之治,專為解熱也。」
求真按:「此說是也,可從之。」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洗眼球黃赤熱痛甚,有效。又胞瞼糜爛癢痛及痘瘡落痂以後,眼猶不開者,加枯礬少許,洗之,皆妙。」
梔子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梔子,主治心煩也,兼治發黃。」
此說雖無不可,但心煩之原因極多,以此一藥而主治多種原因性之心煩,似不妥當。故此論當改作「梔子主治因充血或炎性機轉之劇性心煩也,兼治發黃、出血等」。若由此論,則與黃連似無區別,此藥除有以上治效之外,更有利尿之物能,故不難鑒別之。尚宜參考以下諸說。
《本草綱目》曰
梔子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胃中熱氣,面赤(求真按:「此即因顏面充血也」),酒疱,皶鼻(求真按此即酒皶鼻也),白癩,赤癩,瘡瘍。(《本經》)
療目赤熱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別錄》)
去熱毒風,除時疾熱,解五種黃病(求真:「按黃病,黃疸也」),利五淋(求真按:「五淋者,乃膀胱尿道疾患有種種之別也」),通小便,解消渴,明目。(甄權)
主瘖啞,紫癜風。(孟詵)
治心煩懊憹不得眠,臍下血滯而小便不利。(元素)
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鬱,行結氣。(震亨)
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時珍)
【發明】
元素曰:「梔子,…能瀉肺中火邪,其用有四:治心經客熱,一也。除煩躁,二也。去上焦虛熱,三也。治風,四也(求真按:『此風,癩也』)。」
震亨曰:「梔子瀉三焦之火及痞塊中火邪,最清胃脘之血。其性屈曲下行,能降火,從小便中泄去。」
《本草備要》曰:「梔子,苦寒,…瀉心肺邪熱,使其屈曲下降,自小便出,以解三焦之鬱火,以平熱厥心痛,以息吐衄、血痢、血淋之病,治心煩懊憹不眠、五黃、五淋、亡血、津枯、口渴、目赤、紫癜、白癩、疱皶、瘡瘍。」
香豉之醫治效用
治六畜鳥獸肝中毒方:豆豉浸水,絞取汁,服數升即愈。(《金匱要略》)
《本草綱目》曰
淡豆豉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殺六畜胎子諸毒。(《別錄》)
治時疾熱病,發汗。熬末能止盜汗、除煩。生搗為丸服,治寒熱風胸中生痞。煮服治血痢腹痛。研末塗陰莖生瘡。(《藥性》)
治瘧疾骨蒸,中毒藥,蠱氣犬咬。(大明)
下氣調中,治傷寒溫毒,發斑,嘔逆。(時珍)
《本草備要》曰:「淡豆豉,苦泄肺,寒勝熱。發汗,解肌,調中,下氣。治傷寒頭痛,煩躁滿悶,懊憹不眠,發斑嘔逆,血痢,溫瘧。」
《藥徵》曰:「香豉,主治心中懊憹也,兼治心中結痛及心中滿而煩。」
《氣血水藥徵》曰:「香豉,治腫膿之水。」
由以上諸說,則可知本藥為消炎解熱性之解毒藥,有作用於腦及心臟之特能。
黃柏之醫治效用
本藥為消炎性收斂藥也,由下說可以證明。
《本草綱目》曰
柏木(一名黃柏)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腸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陰傷蝕瘡。(《本經》)
療皮膚熱赤起,目熱赤痛,口瘡。(《別錄》)
熱瘡疱起,…血痢,止消渴。(藏器)
敷莖上瘡,治下血如雞鴨肝片。(甄權)
治鼻衄,腸風下血,後急,熱腫痛。(大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