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三物湯之注釋
痛而閉者,厚朴三物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痛而閉者,謂腹痛而大便秘結也。但仲景列本方於《腹滿寒疝宿食病篇》與厚朴為君藥觀之,則腹部大滿痛,而大便秘結者,以本方為主治也。而本方與小承氣湯藥味同而分量異,即小承氣湯以大黃為君藥,厚朴、枳實為臣藥,而本方以厚朴為君藥,枳實為臣藥,大黃佐之,故兩相比較,則此腹滿證為劇。是以東洞翁以本方為治小承氣湯證而腹滿劇者為定義之原因也。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方名不同,藥味無異。由仲景之支飲胸滿云,則此方主治胃內停水及心下部膨滿可知矣。
厚朴三物湯方
厚朴5.6克,枳實3.3克,大黃2.8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輩之論說
《方機》本方主治曰:「腹滿,心下痛而大便不通者;心下滿痛,吐出水者。」
《險證百問》曰:「師曰腹滿吐水,謂大便閉而吐水者,有與厚朴三物湯而愈。」
求真按:「是本仲景論之支飲胸滿也。」
《方輿輗》曰:「厚朴三物湯,痛而閉者。」
此條略去腹滿,唯是提其主證耳。曰痛、曰閉,比七物湯證則較急,且七物湯有甘草、大棗,方意稍緩,此湯只三味,有勇往直前之勢也。
《腹證奇覽》曰:「胸滿,心下有支飲,結實而大便硬或秘閉,時時心下痛,或吐水者,為厚朴大黃湯證。枳實,治胸脅間之痰飲結實;厚朴開痞滿;大黃和之而利宿便、硬便,疏滌腸胃。證云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此方與小承氣湯藥味同,但分量不同耳。厚朴大黃湯,以厚朴為君,枳實為臣,大黃為佐,故主治胸滿,非主疏滌也;小承氣湯,大黃為主,枳實為臣,厚朴佐之,故主利大便硬或不通也,其腹證亦僅腹微滿、心下硬耳,此古方詳其分量之所以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諸病不能服大承氣湯者,宜以此湯送下消塊丸,每服一錢。」
求真按:「諸病者,有大承氣湯證,嫌其藥味不能服者,使以本方服消塊丸(大黃、芒硝之丸藥也)一錢,則易服也;治痢疾腹滿甚,裡急後重者。」
子炳曰:「長沙氏有小承氣湯,吾不信也,恐是厚朴三物湯之誤。」按此方是大承氣湯無芒硝,而煮法已異,故所主治亦不同也。蓋疾病萬狀,無所底止,所以應付亦無窮極。長沙氏建方法之極盡其變化,以制千狀萬態之病,非庸俗所可思議也。吾輩宜守其法,以修吾術,此所謂信而好古者也。如子炳者,不信古而已信矣,特不知長沙氏方法之旨趣,并不知東洞先生選斯書之意,致有如是之謬論也。
厚朴七物湯之注釋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朴七物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此證所謂太陽與陽明合病也。發熱,脈浮而數,表證也。腹滿,陽明證也。故以治表證之桂枝去芍藥湯、治腹滿之厚朴三物湯相合而成之本方。
厚朴七物湯方
厚朴9.5克,甘草、大黃各3.5克,大棗3克,枳實、生薑各6克,桂枝2.5克。
上細銼,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或冷服。
先輩之論說治驗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腹滿發熱,上逆,嘔者,按此方合厚朴三物湯、桂枝去芍藥湯而加生薑二兩也。由是觀之,當有二方之證而上逆嘔證。」
《方機》本方主治曰:「腹滿發熱,脈浮數而嘔,大便不通者,痢疾,手足惰痛,或發熱脈浮數,或嘔者。」
《方輿輗》本方條曰:「《金匱》主治雖曰精詳,然亦不待此證悉備。《千金》七物湯方下唯云治腹滿氣脹,然脈浮而數為用此湯之真面目。」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一農家子二十歲,由石尊歸,寒熱如勞,顏色衰瘦,腹滿少氣,衣不前合,自乳下至扶容邊青脈絡如絲瓜,常坐暗室,不欲見客。斷為難治,告其父。其父知非小病,懇乞賜藥,與厚朴七物湯。後再求藥時,云頗快,又與前藥。經數日,乞再診,余以『前斷難治,不必再診』答之,使者謂漸愈而強懇。至時,病者已輕輕出迎於堂上,余驚,診之,腹滿已消,寒熱已止,元氣清爽,云已出游近鄰矣。然余至今尚不知何故有如是之速效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食傷吐下後,胸中不爽快,乾嘔,腹滿,或頭痛有熱者。治痢食,腹滿拘急,發熱,腹痛劇而嘔者,加芍藥或芒硝亦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