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下藥之應用
一、便秘:
又屢因誘起諸多不定症狀,其主者,眩暈、頭痛、胃之重感等。又因硬便,致成局處之機械刺激及滯便之異常分解,或由於化學的刺激,有呈赤痢樣症狀者,皆須瀉下藥之應用也。
二、急性及慢性之腸炎:
腸炎之證候,發下痢者,因欲排泄腸中之有害物也(不消化物、毒物、刺激性分解產物)。此際若用制瀉藥,則反有害,故須用瀉下藥助其排泄時,則有害物被排泄,同時下痢亦自止矣。是以瀉下藥亦有時有制瀉之效也。
三、尿閉證:
腎臟之疾患,或婦人之神經病(癔病。《儒門醫學》譯作煩惋善怒,神經疾患等)之尿量減少或閉止,致可由尿排泄之水分及固形分蓄積於體中而發所謂尿毒證者。若用瀉下藥抑制腸之吸收,亢進其分泌,至一定度時,得防遏之。
四、浮腫及蓄水:
不問原因如何,水分蓄積於組織或體腔內時,減其飲料,兼用瀉下藥而妨腸液之吸收時,與由皮膚、肺臟、腎臟等之排水相等,使血液濃厚,增加其滲透壓,因而吸收是等蓄積之水分,同時講發汗、利尿之法,其效果更顯著也。
五、脂肪過多:
若檢查下痢之便,見大便中脂肪顯著增加及有多量養素,此因腸內容排泄迅速,故不能吸收脂肪與養素也。對於肥胖病之用瀉下藥,實由於此。
六、遠隔部之炎證:
瀉下藥之刺激腸壁,因與皮膚刺激藥同一理由,故亦可作用於遠隔臟器之炎證,如對於腦、肺、虹膜等之充血炎證,與以有利之影響,此因腸管之充血或全身之水分損失也。
植物性下劑之一般的性質:
一、因酸性不溶解於胃液,而到腸管始行溶解。又因於腸管內之消化液或細菌等之作用,始被變化而起刺激性。
二、其吸收緩慢,所以能發揮其瀉下作用,故瀉下藥以生藥為適當也。
三、假令雖被吸收,但其毒力作用亦不至於強烈。
四、其刺激止於腸壁之表面,故較緩和。
植物性下劑其作用:
一、植物性之下劑能刺激腸管,故使蠕動亢進及腸腺之分泌增加,然通常皆由腸壁滲出。
二、腸之充血,多數在大腸,因大腸之充血,延及於骨盆內之臟器(子宮及其附屬臟器)之充血,致有引起月經過多、子宮內出血及孕婦之早產或流產等證。
大黃
少量(0.05~0.2克)內服,則因鞣酸及苦味質,有收斂健胃作用,適合於胃腸炎。內服大量(0.5~2克)有緩下作用,自六至十時間,有糜粥狀之排便,其作用極緩和,故適合於小兒及貧血衰弱之患者併恢復期等,又習慣性便秘有效。若為廢藥,反致便秘,因其含有鞣酸故也。更與大量,則能引起數次之排便。
此說經科學的研究,故議論頗適當,而啟發吾人不少,惜只一味作用之注意,且應用範圍失之狹小。故宜熟讀下說,以擴充其應用。
《本草綱目》曰
大黃根
【氣味】苦寒無毒。
求真按:「本藥為冷性瀉下藥,故不適於陽虛及陰虛證,而適於陽實證也。」
【主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本經》)
【註】血閉者,為月經閉止。通利水穀者,通利水穀二毒也。安和五臟,是除去五臟之病毒,則自能安和矣。
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求真按:「寒血,恐是瘀血之誤」)、小腹急痛、諸老血留結。(《別錄》)
【註】瘀血閉脹,由瘀血閉塞而腹部脹滿也。諸老血留結者,因陳久瘀血凝結於諸臟器組織也。
通女子經候,利水腫,利大小腸。貼熱腫毒,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甄權)
【註】時疾者,流行性疾患也。蝕膿者,化膿證也。
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壅滯水氣、溫瘴熱瘧。(大明)
【註】通宣一切氣及調血脈者,皆由本藥驅逐鬱滯病毒之歸結也。
瀉諸實熱不通,除下焦濕熱,消宿食,瀉心下痞滿。(元素)
下痢赤白,裡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湯火傷。(時珍)
《本草備要》曰:「大黃,大苦,大寒。…用以蕩滌腸胃,下燥結,祛瘀熱。治傷寒時疾之發熱,譫語,溫熱瘴瘧,下痢赤白,腹痛裡急,水腫,癥瘕積聚(積久成形謂之積,…聚散無常謂之聚),留飲宿食,心腹痞滿,二便閉結,吐血,衄血,血閉,血枯,一切實熱,血中伏火。行水通經,蝕膿消腫。…胃虛血弱人禁用。」
《一本堂藥選》曰:「療痢疾腹痛,裡急後重,潮熱譫語,腹間結熱,一切之梅毒、下疳便毒、一身之結毒。下瘀血、血閉。」
厚朴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厚朴,主治胸腹滿也,兼治腹痛。」
【註】胸腹滿者,胸滿或腹滿也。
此說雖不敢以為不可,但腹滿有虛實之分。實滿,有由食毒充實者,有由瘀血鬱滯者,有由水毒壅滯者,有由此二三因合併者。其虛滿亦有由水毒蓄積者,有瘀血兼水毒者,有由腸管麻痹,氣體充滿而然者。其原因各不相同,故以厚朴為胸腹滿之主治,不妥當也。依余之經驗,本藥之主治胸腹滿,宜限於食毒或食兼水毒者,故宜將前說改作「厚朴,主治因食毒或食兼水毒之胸腹滿也」,可以參看下列諸說。
《本草綱目》曰
厚朴皮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溫中益氣,消痰下氣。療霍亂,及腹痛脹滿,胃中冷逆,胸中嘔不止,泄痢淋露。除驚,去留熱心煩滿,厚腸胃。(《別錄》)
求真按:「由益氣、下氣、除驚、去心煩滿觀之,則本藥有作用於神經係矣。由消痰、去胸中嘔不止觀之,可知有治水之作用矣。」
健脾,治反胃,霍亂轉筋,冷熱氣。瀉膀胱及五臟一切氣,婦人產前產後腹臟不安,殺腸中蟲,明耳目,調關節。(大明)
治積年冷氣,腹中雷鳴虛吼,宿食不消。去結水,破宿血,化水穀,止吐酸水,大溫胃氣。治冷痛,主病人虛而尿白。(甄權)
求真按:「由治宿食不消、去結水、化水穀、止吐酸水觀之,則本藥之治食毒或食兼水毒也明矣。」
主肺氣脹,滿膨而喘咳。(好古)
【註】肺氣脹者,即肺脹也(宜參照太陽病篇越婢加半夏湯條)。滿膨,腹部滿膨也。
《本草備要》曰:「厚朴,苦能降,瀉實滿,辛溫能散濕滿…。平胃調中,消痰化食,厚腸胃,行結水,破宿血(求真按:『本藥無祛瘀血作用』),殺臟蟲(求真按:『本藥殺蟲作用可疑』)。治反胃嘔逆,喘咳瀉利,冷痛霍亂。…榛樹之皮也,肉厚紫潤者良。」
枳實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枳實,主治結實之毒也,兼治胸滿、胸痹、腹滿、腹痛。」
此說是也,可為本藥應用之主目的,但更欲補充之。主治結實之毒者,謂治心下、肋骨弓下(此部結實,雖類似於柴胡之胸脅苦滿,但較彼為強度)及腹直肌之結實也。其作用雖類於芍藥,然與彼之結實拘攣較,則結實之度優於彼,拘攣之度劣於彼也。其治胸滿、腹滿,有似厚朴,但本藥以結實為主,脹滿為客,彼以脹滿為主,結實為客也。而治食毒或食兼水毒者則同矣。
《本草綱目》曰
枳實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本經》)
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心下急痞痛,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別錄》)
【註】寒熱結,胸脅痰癖,心下急痞痛者,皆結實之毒也。
解傷寒結胸,主上氣喘咳,腎內傷,冷陰痿,而有氣,加而用之。(甄權)
【註】腎內傷者,內因性生殖器疾患也。冷陰痿者,為冷性之陰痿。而有氣者,有氣力也。
消食,散敗血,破積堅,去胃中濕熱。(元素)
枳殼
【氣味】苦酸微寒,無毒。
【主治】通利風痹、淋痹、關節、勞氣喘咳、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開寶)
【註】淋痹,淋毒性麻痹也。勞氣喘咳,肺結核之喘咳也。留結胸膈痰滯者,水毒結實於胸膈也。
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瘡,腸風痔疾,心腹結氣,兩脅脹滿,關格壅塞。(甄權)
【註】心腹結氣,兩脅脹滿,關格壅塞者,皆由結實之毒使然也。
健脾開胃,調五臟,下氣,止嘔逆,消痰。治反胃、霍亂、瀉痢,消食,治瘕結、痃癖、五膈氣及肺氣水腫大小腸,除風明目。(大明)
【註】癥結、痃癖、五膈氣,皆結實之毒也。
泄肺氣,除胸痞。(元素)
治裡急後重。(時珍)
《本草備要》曰:「枳實、枳殼,苦酸微寒。其效皆能破氣行氣,故行痰,止喘,消痞脹,息刺痛,除後重。治傷寒結胸、食積痰癖、癥結五膈、嘔逆咳嗽、水脹脅脹、(肝鬱)瀉痢、淋閉、腸風痔腫。除風去痹,開胃健脾,所主略同。…枳實力猛,枳殼力緩為異耳。」
由以上諸說觀之,則本藥主治由結實之毒而成諸證者,明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