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湯之注釋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亦主吐血、衄血。(《金匱要略》)
【註】
消化器或泌尿器之出血,先有大小便,而後出血者,為由深部之出血,以本方為主治也。然出血不問自深部或淺部,若存下記之腹證,皆可用之。余嘗用本方,治痔出血也。治吐血、衄血、血尿、子宮出血,亦然。
黃土湯方
甘草、地黃、朮、附子、阿膠、黃芩各5克,灶中黃土12克。
上細銼,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黃土湯之腹證
本方證,因裡虛而陰陽相半,故腹部軟弱無力。心臟及腹部大動脈雖虛悸(黃土證),心下雖痞滿(黃芩證),然臍下不仁而無力(地黃附子證),外表則煩熱、惡寒,或煩熱(地黃證)與惡寒(附子證)交互,四肢,殊以手掌足蹠煩熱厥冷交代,尿利減少(地黃、朮、附子證),瀉下頗易,殆常現諸種之出血(地黃、阿膠、黃芩、黃土證),概在諸病之經過中或出血持久後致成此證者,故一般有貧血衰弱之候,脈亦準之多沉弱也。
先輩之論說治驗
《方機》本方主治曰:「下血,四肢不仁,或冷痛者。下血,手足煩熱,心煩,不得眠者。吐血、衄血,若有前證,則以此湯主之。」
《續建殊錄》曰:「有一婦人,兩腳酸痛,自膕至膝臏,見紫色筋,婦云:『有時臍下悸,上突胸間,劇則精神變亂,此時紫色處倏隱倏現。』先生使服黃土湯,因是下血,而苦疾全解。」
求真按:「止血劑反變驅血劑,可謂神妙矣。」
《成績錄》曰:「一男子,年二十餘,喘咳數日,時時咯血,脅下結硬,旁有動。先生診之,與黃土湯。四五日,血止,咳未解,乃與小柴胡湯,諸患已愈。後復發咳,於是作芩甘薑味辛夏仁湯與之而愈。」
求真按:「與小柴胡湯,誤治也。」
一男子,久咳數月,胸中痛,時少吐血,巨里動甚,微盜汗出,且下血亦二三次,面無血色,羸瘦骨立。先生與黃土湯兼赤石脂散而愈。
《用方經驗》本方條曰:「婦人崩血不止,男子下血久久不愈,面色萎黃,掌中煩熱,爪甲乾色(求真按:『乾色,恐為褪色之誤』),脈數胸動,或見微腫者,得效。是禁血之劑,不可漫投。」
求真按:「一切方劑,不可漫投,況附子劑乎。」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吐血下血,久久不止,心下痞,身熱惡寒,面青體瘦,脈弱,舌色刷白,或腹痛下利,或微腫者。又治臟毒、痔疾,膿血不止,腹痛濡瀉,小便不利,面色萎黃,日漸羸瘠,或微腫者。」
《橘窗書影》曰:「一婦人,傷寒數日不解,一日,下血數行,或如豚肝,或時漆黑,數塊脫下,四肢厥冷,汗出喘鳴欲絕。余與黃土湯,下血止。」
一婦人,暑疫數日不解,虛羸煩熱,脈微細,手足微冷,不能飲食,僅啜米飲少許耳。…元氣稍復,食少進,一日,下黑血過多,舌上乾燥,而身發熱,精神恍惚,殆至危篤。余作黃土湯使服之。一晝夜,下血止,精神爽然矣。
求真按:「上二治驗,為腸傷寒之腸出血之劇者。然本方有如是之速效,西醫以為何如?」
黃土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伏龍肝,(重澀。調中,止血,燥濕,消腫)。辛溫,調中,止血,去濕,消腫。咳逆,反胃,吐衄,崩帶,尿血,遺精,腸風,癰腫(醋調塗),催生,下胎,為釜心多年之黃土。」
《腹證奇覽》曰:「有傳欲得黃土之真物,須由山野僻地之民家,以不雜他土之生土作灶,燒用不斷。凡廿餘年,其色紫者,水乾七次,去砂石灰,澄清用之。上黃土一味,名龍肝散,功能如下。
龍肝散之功能,可用於心痛、反胃、中惡等證。腋臭,小兒臍瘡,頻塗亦可用之。小兒重舌,和醋塗。又產後惡血攻心而痛者,以酒服二錢。崩漏帶下,吐血咳血,及催生,下胞衣,有大效。」
子玄子《產論》曰:「病候曰逼心下,嘔吐者,治法曰以虎翼飲、伏龍肝汁煎服。」
一婦臨月,嘔吐不止,請子為之,且說以坐草,子先與伏龍肝汁,不復嘔矣。
由以上諸說觀之,則本藥為溫性收斂藥,有鎮嘔止血之特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