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之注釋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虛者以下之義,謂膈間支飲證,與木防己湯,心下痞堅緩解、虛軟者,喘滿即治。但服之猶心下實滿者,病根未全去也。即假令喘滿證,一旦雖除,不數日而再發。此時雖與前方亦無效者,即以本方為主治也。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防己7克,桂枝5克,人參、茯苓各9.5克,芒硝14.5克。
煎法用法同前但芒硝用量,宜隨證加減。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
前方中加石膏20~100克。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前方證有石膏證者。
先輩之論說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木防己湯證,不煩渴,小便不利,痞堅甚者。」
求真按:「此說可以補充仲景之論,幾無遺憾,可從之。」
《叢桂亭醫事小言》腳氣條曰:「此心下堅,與塊凝小腹等相似,手足如常。其起於水腫者,稀也,宜木防己加茯苓芒硝主之。本論雖去石膏,如有熱渴,不可去也。」
求真按:「余曾用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速治急性尿閉證矣。」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證用木防己湯,痞堅和,心下虛軟者,則喘滿痊愈,而不復發也。若心下堅實,依然不解者,是病根未除也。故喘滿一時退,不日復發也。故加芒硝、茯苓,以破其堅壘,而決水道,則病根全散,諸證脫然。又按枳朮湯條曰:『心下堅,大如盤云云。』其症狀與此條略同。方後云:『腹中耎,即當散。』耎,與『軟』同,柔也。與此條虛者即愈,完全相同。以是可知此條之虛字,虛軟之意也。」
治腳氣一身面目浮腫,心下石硬,喘滿氣息,咽燥口渴,二便不利,胸動甚者,兼用鐵砂煉、陷胸丸、蕤賓丸等。
防己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防己,大苦大寒,太陽經藥(膀胱)。能行十二經,通腠理,利九竅,瀉下焦血中之濕熱,為療風水之要藥。治肺氣喘咳(水濕)、熱氣諸癇(降氣下痰)、濕瘧腳氣、水腫風腫、癰疽惡瘡或濕熱流入十二經,致二陰不通者,非此不可。然性險而健,陰虛及濕熱在上焦氣分者禁用。」
《方伎雜志》曰:「防己,稱唐物,無著效。但德廟時,自清國取苗,附植於駿府藥園,甚繁盛。至文化時,不絕。利水之效反勝舶來品,亦能略通大便。今普通者形如木通,不詳出自何地,得朮、茯苓、烏頭等之助,僅似有效。」
由此等說觀之,本藥可謂有消炎緩下作用,兼利尿藥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