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物黃芩湯之注釋
《外臺》黃芩湯,治乾嘔下利。(《金匱要略》)
【註】
《外臺》黃芩湯,因與前之黃芩湯易混,而本方包容藥物六味,故名六物黃芩湯也。本方治乾嘔下利,與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乾嘔而利者,文義上殆無差別,故東洞翁以本方治「心下痞硬,乾嘔下利而上衝者」為定義,與彼治「黃芩湯證而嘔逆者」有別也。然此大別耳,欲詳論之,彼證為純陽證,有腹直肌攣急者,本方證為陰陽相半(方中有人參、乾薑,因兼陰證也),無芍藥、甘草,故腹直肌之攣急輕微;有人參,故有心下痞硬;含桂枝,故有上衝之候,且呈一般之虛狀,故不難分別之。
六物黃芩湯方
黃芩、人參、乾薑、大棗各5.5克,桂枝1.8克,半夏11克。
煎法用法同前。
先輩之論說治驗
《成績錄》曰:「一男子患痢,日三十餘行,自不知其利(求真按:『無裡急後重可知』),腹痛,乾嘔,不能食,胸中煩,心下痞硬,身熱,微渴,口苦,唇乾,舌上無苔,脈微數(求真按:『舌上無苔,脈微數為陰虛證之徵』),不能起臥。醫以為困極。先生與六物黃芩湯而愈。」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久痢,疝痢,乾嘔不止,間有宜此方者。」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位於黃芩湯(求真按:『宜作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與桂枝人參湯之間,用於上熱下寒之下痢有效,且黃芩湯主腹痛(求真按:『不必以腹痛為主』),此方主乾嘔,桂枝人參湯主無腹痛與嘔,而有表熱,屬於虛寒者。蓋此方類於半夏瀉心湯,而治下利之效,為尤捷也。」
三物黃芩湯之注釋
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熱者,三物黃芩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金匱》作「但煩者」,今從《千金方》作「但煩熱者」。尾臺氏曰:「小柴胡湯,治四肢煩熱,頭痛,惡風,嘔而不欲食等證。此方治外證已解,但四肢煩熱或心胸苦煩者。」以此分辨之,則可明本條之義矣。
三物黃芩湯方
黃芩、苦參各8.5克,乾地黃17克。
煎法用法同前。多吐下蟲。
先輩之論說治驗
《千金方》曰:「苦參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天行熱病,五六日以上者。《外臺》引《肘後》,療傷寒汗出不已,三四日胸中惡,欲使吐方(求真按:『此方即本方。惡,噁心之略也』)。」
《方機》本方主治曰:「四肢煩熱者(兼用黃連解毒散)。」
《類聚方辨》曰:「三物黃芩湯,治血脫鬱熱在裡者。曰四肢苦煩熱者,示有鬱熱在裡也。煩熱也,是虛熱,而非實熱,故攻四肢也。若頭痛者,為邪氣外襲而煩熱,故致頭痛,非以煩熱為主也。是以小柴胡湯逐外襲之邪氣,則煩熱自治矣。若自然煩熱者,此方主之。」
《成績錄》曰:「一人年二十餘,胸中煩悶,按腹則空洞無物,神氣鬱鬱,悲喜無常,手足煩熱,汗出如油,口乾燥,大便秘,朝間小便濁,夜則諸證皆緩。先生診之,與三物黃芩湯兼黃連解毒散而愈。」
求真按:「按腹空洞無物者,即本方(三物黃芩湯)之腹狀也。」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骨蒸勞熱,久咳,男女諸血證,肢體煩熱甚,口舌乾涸,心氣鬱塞者。」
求真按:「乾涸二字,能表示地黃之舌狀,可玩味之。」
治每至夏月,手掌足心煩熱難堪,夜間最甚,不能眠者。
治諸失血之後,身體煩熱倦怠,手掌足下熱更甚,唇舌乾燥者。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不限於蓐勞、婦人血證頭痛有奇效。又用於乾血勞(求真按:『因於陳久瘀血之肺結核也』)之任何頭痛煩熱為目的,此證俗稱疳勞。女子十七八歲時,必多患之,可用此方。一老醫傳『手掌煩熱,有赤紋者』,為瘀血之候。乾血勞有此候,無他證候者,此方為得治,亦可備一徵。又治凡婦人血熱不解,諸藥不應者。」
求真按:「本方證若有頭痛煩熱時,似與小柴胡湯證無所分別,但此證以煩熱為主,頭痛為客;小柴胡湯證則以胸脅苦滿為主,頭痛煩熱為客。可以此分別之。」
《橘窗書影》曰:「一婦人產後發煩熱,頭痛如破,飲食不進,日漸虛嬴。醫以為蓐勞而辭去。余與《金匱》三物黃芩湯,服四五日,煩熱大減,頭痛若失。時惡露再下,腰痛如折,與小柴胡湯合四物湯,兼用鹿角霜而全安。」
求真按:「余治血熱,用竹皮大丸料、三物黃芩湯,屢奏奇效。如竹皮大丸,已屢載治驗,茲不贅。往年吾友尾臺榕堂女,寒熱久不解,遂成勞狀,諸藥無效。父母深患之,乞診於余。余以為有血熱之候,處三物黃芩湯。服數日,熱漸解。後服當歸建中湯而痊愈。爾後發血熱時,自製此方而服云。」
苦參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苦參,苦燥濕,寒勝熱。…治溫病血痢,腸風溺赤,黃疸,酒毒。熱生風,濕生蟲,又能祛風、逐水、殺蟲,治大風疥癩。然大苦寒,肝腎虛而無熱者,勿服。」
由此說觀之,則本藥為有力之解熱藥,兼有殺蟲殺菌作用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