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陷胸丸之注釋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傷寒論》)
【註】
病結胸者,不僅心下硬滿,且項部亦強,其狀恰如柔痙者,以大陷胸丸瀉下之則復常態也。如柔痙狀者,柯氏云:「頭不痛而項猶強,不惡寒而頭汗出,故曰如柔痙狀。」即似葛根湯證之項背強急,而不頭痛,不惡寒,而自汗出者。又此證所以不用大陷胸湯者,山田氏云:「凡結胸有熱者,宜用大陷胸湯以下之;其無熱者,宜用大陷胸丸以下之。《論》云:『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而醫以丸藥下者,非其治也。』可見丸方本為無熱者而設。如上所述,本來無熱證故也。」
和久田氏曰:「胸骨高起,心下按之亦硬而不痛,項背常強,俗稱鳩胸者,所謂龜胸是也。此證多得於胎毒,非一時之劇證也,故無伏熱或手不可近之痛。論曰:『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柔痙者,云身體強几几也。几几者,項背強貌,俗稱伸延豬頭,或謂反顧堅強者。此因結胸之毒達於項背,而項背亦強如柔痙也。若以大陷胸丸下之,則其強者和如常人矣。不云愈而云和者,關係於結毒的形狀也。
若攻自胎受病或血塊等陳痼之證者,湯藥反不能專攻其結毒,故以丸藥治之為法。是故所謂龜胸、龜背及瘂癇之得於胎毒者,其毒漸增成為傴僂廢疾之類而成傴僂老人者,俗云見於《莊子》之背蟲是也。此證在《奇覽》為葛根湯證,恐非也。既云結胸,項亦強時,因結胸而項背強,或成龜背者,可知其結胸之毒大矣。
皆為大陷胸丸所治也,雖然,因此方為攻擊劑,不可日日用之,是以須審其外證(求真按:「當改為審其脈腹外證」),或日用小陷胸,或旋覆花代赭石湯,或半夏厚朴湯,或厚朴生薑半夏人參甘草湯之類(求真按:「以小陷胸湯或大小柴胡湯證為最多」),加以灸灼。隔五日或七日,可以大陷胸丸攻之。
此說是也。當可詳審仲景意矣。
大陷胸丸方
大黃8克,葶藶、杏仁各6克,芒硝10克,甘遂6克。
上為細末,以蜂蜜為丸。頓服2克。
先輩之論說
《醫宗金鑒》曰:「大陷胸丸,治水腫腸澼之初起,形氣俱實者。」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東洞先生晚年以大陷胸湯為丸而用之,猶理中、抵當二丸例,瀉下之力頗峻。如毒聚胸背,喘鳴咳嗽,項背共痛者,此方為勝。」
治痰飲疝癥,心胸痞塞結痛,痛連項背臂膊者,或隨宜用湯藥中兼用此方亦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