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葛根湯之注釋

葛根湯之注釋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几几者,以項背強,形容不便反顧伸舒之辭也。因其強極甚,故以此狀之。」
尾臺氏曰:「成無己云:『音几,引頸貌。几者,短羽之鳥也,短羽之鳥不能飛騰,欲動時則先唯伸其頸,項背強者,欲動時亦如之。』程應旄曰:『几几者,俯仰不自如之貌。』按《素問‧刺腰痛論》曰:『腰痛俠脊而至於頭,几几然。几几之義,可見矣。』」
淺田氏曰:「蓋邪氣屯於太陽,則項背几几然而強,不特項強,腰背亦然。《素問》云:『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頸項痛,腰背強是也。」
求真按:「項背強几几之意,依上三說解之,未免有隔靴搔癢之弊。余由多年之研究,知項背強几几者,乃自腰部沿脊柱兩側向後頭結節處上走之肌肉群強直性痙攣之意,故病者若自云肩凝或腰背攣痛,可照余說問診。尚有疑義時,則於右肌肉群,以指頭沿其橫徑強力按壓,而觸知有凝結攣急,同時病者訴疼痛,則斷為項背強几几,百不一失矣。然不拘此證之存否,有不自覺此證者,有雖自覺而觸診上難以確知者亦不少。此則非期問、觸診之周密,與參照外證及脈證而決之不可。而所以無汗惡風者,雖與一般麻黃劑無異,然此惡風寒,除大青龍湯證外,較其他麻黃劑證為劇可知矣。」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傷寒論》)

【註】
太陽為表證,陽明為裡證,常例病表者不病裡。今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之表證,且有自下利之裡證,因設二陽合病之名目。但其真意,此自下利非真正之裡證,乃示因無汗,當自表排泄之水毒迫於裡之所致也。換言之,乃暗示此下利之原因不在腸而在表,故不問其自下利而以本方解其表證,則自下利可不治而愈矣之意也。本方之止瀉作用,因由諸藥之協力,使水毒由皮膚排除之結果,然其主動者,但為葛根、芍藥。因葛根與麻黃、桂枝,雖俱屬發汗解熱藥,但與此二藥異趣,含多量之澱粉,則由其緩和被護作用,於表緩解肌肉痙攣,於裡抑制腸蠕動之亢進及緩和被護腸黏膜,故能發揮止瀉作用。而芍藥之治攣急及止瀉作用,尤為已明之事實。
本條所以不說項背強几几者,由余考之,因本條之病證初起即有自下利,故項背之水毒蓄積不甚劇,恰如開放安全瓣之蒸汽罐破裂之關係,故不至現項背強几几證。又麻疹及其他之發疹病不現項背強几几者,亦同此理。因毒物既發出於體表,內毒減少之結果,故不呈此證,又其他病證亦無項背強几几者,水毒之蓄積尚不甚,未達現此證之程度耳。
然則無項背強几几之際,以何種症狀為目的而處方?此問題當俟於多年之經驗的自得,非筆舌所能形容也。但今為初學者示其一端:第一,當採用間接的診斷法,即診有表證病者,非桂枝湯證,非麻黃湯證,非小、大青龍湯證,如此表證湯方各證悉否定後,乃可斷為本方證也。第二,本方治惡寒作用有力,則有惡寒之證時,先決其非陰證,更否定其為大青龍湯證,然後可肯定為本方證也。第三,如本方之君藥葛根,治發疹及小瘡有特種之作用,故有此等病證之際,若見有發熱惡寒,或惡瘙癢等之表證,則亦可決定為本方證也。其他方法由此類推。

太陽病無汗,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口噤者,牙關緊急也。剛痙者,《金匱》云:「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又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如上所述,則剛痙者,即現今之破傷風也,本條即說其證治,且本條雖以破傷風為題目而立論,然仲景之真意,非僅為破傷風之證治而述,其實表示項背強几几達於高度時則遂呈破傷風類似之狀態,且現此狀態者,不問病證如何,悉以本方為主治也。蓋凡呈此狀態之諸病,即各種之腦膜炎、尿毒證及子癇等,若用本方,每奏奇效,此可得而證之也。

葛根湯方
葛根8.5,麻黃、生薑、大棗各6.5,桂枝、芍藥、甘草各4.5


上銼細,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溫服。

葛根加半夏湯之注釋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傷寒論》)

【註】
不下利,但嘔者,可用本方。雖如仲景所論,然下痢且嘔吐者,亦可用之。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不僅治合病之嘔,平素有停飲(求真按:『停飲者,胃內停水也』),難服本方(求真按:『此指葛根湯也』),或酒客外感等(求真按:『酒客往往有噁心嘔吐』),此方以加半夏反能得效。」
蓋葛根湯動則害胃,往往食欲不振,致噁心嘔吐等,故若胃不健全,有噁心、嘔吐之傾向,或認為有胃內停水,則不用葛根湯,而用葛根湯與小半夏湯合方之本方,可預防服用葛根湯之弊。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湯中加半夏11。煎法用法同前。

葛根加桔梗湯方

葛根湯中加桔梗6乃至9。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本方為葛根湯、桔梗湯、排膿湯之合方。治葛根湯證之咽喉痛者,或黏痰難以咯出,或有化膿機轉諸病。

葛根加枳實桔梗湯方

前方中加枳實5。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本方為葛根湯、排膿散及湯、桔梗湯之合方,故治前方類似諸病。

葛根加石膏湯方

葛根湯中加石膏20乃至100。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本方可作葛根湯與白虎湯合方,故治葛根湯證之有身熱、頭痛、咽喉痛、煩渴等證。

葛根加桔梗石膏湯方

為葛根加桔梗湯、葛根加石膏湯之合方。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葛根加桔梗、葛根加石膏湯二方證相合者。

葛根加朮湯方

葛根湯中加朮7。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葛根湯證之有朮證者,而此方可用於霍亂,已述於前矣。

葛根加薏苡仁湯方

葛根湯中加薏苡仁10乃至19。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葛根湯證之項背強急劇甚者,或關節腫痛者,或排膿者,或有贅疣者。

葛根加朮薏苡仁湯方

為上二方之合方也。
【主治】治上二方證相合者,以上二方為余所創製。

葛根加大黃湯方

葛根湯中加大黃2.5以上。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葛根湯證之可下者。

葛根加桔梗大黃湯方

為葛根加桔梗湯、葛根加大黃湯二方之合方。        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葛根加桔梗湯、葛根加大黃湯之二方證相合者。

葛根加桔梗薏苡仁湯方

為葛根加桔梗湯、葛根加薏苡仁湯二方之合方。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葛根加桔梗湯、葛根加薏苡仁湯之二方證相合者。

葛根加苓朮湯方

葛根加朮湯中加茯苓7。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葛根加朮湯證之有茯苓證者。

葛根加朮附湯方

葛根加朮湯中加附子0.5以上。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葛根加朮湯證之有附子證者。

葛根加苓朮附湯方

葛根加苓朮湯中加附子0.5以上。煎法用法同前。
【主治】治葛根加苓朮湯證之有附子證者。余用本方於脊髓炎或髓癆,俱效。

先輩之論說治驗

東洞翁葛根湯定義曰:「治項背強急,發熱惡風,或喘,或身疼痛者。」
《方機》葛根湯條曰:「自痘瘡初起至於見點(投以本方兼用紫圓),自起脹至於灌膿,葛根加桔梗湯主之(於本方內加桔梗五分)。自落痂以後,葛根加大黃湯主之(本方內加大黃五分)。若惡寒劇,起脹甚,一身腫脹,或疼痛者,葛根加朮附湯主之(本方內加朮、附子各四分)。若腫脹甚者(桃花散),寒戰咬牙而下利者,俱加朮附湯(兼用紫圓)。」
頭瘡,加大黃湯主之。
小瘡,葛根加梓葉湯(以桃花散、蓖麻子擦之。毒劇者,以梅肉散攻之)主之(本方內加梓葉五分)
諸頑腫惡腫,加朮附湯主之。
瘰癧(日投七寶,梅肉亦可)、便毒、瘍、疔之類(以梅肉攻之,或伯州散朝五分,夕五分,用酒送下)、疳瘡(選用七寶或梅肉之類),凡諸有膿時則加桔梗。若疼劇時則加朮附。
世俗所謂赤游丹毒之類,皆加朮附湯主之。

《漫游雜記》曰:「有兒約五六歲,病天行痢,二日而發驚癇,直視攣急,身冷脈絕。醫將用三黃湯,余止之曰:『癇發於痢之初起,其腹氣堅實,雖危不至於死。今外證未散而用三黃湯,則痢毒鬱結,將延數十日而不愈。數十日後腹氣虛竭,若癇再發,則不能救矣。今日之治,唯有發散一法耳。』乃以葛根發之,兼少用熊膽,經過五日,痢愈,癇不再發。」
痙病有太陽證,其手足類於拘攣癱瘓者,以葛根湯發汗,表證既去,拘攣癱瘓不休者,與大柴胡湯,四五十日則愈。
有一僧三十餘歲,來宿於浪速之寓居,卒然感外邪,寒熱往來,頭痛如割,腰背疼痛,四肢困倦,脈洪數,飲食不進,全與傷寒相類。急作大劑之葛根湯,一日夜進五帖,襲被褥以取汗。如是三日,惡寒稍減,餘證如前。余呼塾生曰:「此疫後當為大患,慎勿輕視。」當夜五更起診,其脈如轉索,來去不自由。余意以為受邪不淺,恐陷不起,進葛根湯而增其分量。既而經五日,塾生來告:「紅痘點點滿面。」余抵掌曰:「有是乎?無他故矣。」翌日,熱去,食進,脈如平日,再經二十日而復原。可知年邁患痘者難以透達,而以葛根、桂枝拯其誤死也。

吉益先生《險症百問》曰:「世稱淋證、梅毒之發於尿道者多,實屬淋證者甚稀也。出膿或血而疼痛,小水難通,若得通則快利者,梅毒也,葛根加大黃湯甚效。若難治,則與梅肉散或七寶丸亦可。」
求真按:「若無其證,不可妄用葛根加大黃湯。」

問曰:「梅毒家身體如松樹皮者何?」師曰:「梅毒家云云,有與葛根加大黃湯者,若有喘證者,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時以梅肉散攻之,有效。」
求真按:「用葛根加薏苡仁大黃湯,比葛根加大黃湯佳。」

問曰:「臍腐爛,有出膿不已者,有臭者,有無臭者,有痛者,有不痛者,有綿延數年,寒熱羸瘦,類於勞證者,何治乎?」師曰:「臍腐爛出膿汁者,以葛根加大黃湯則治。」
求真按:「二方俱宜加薏苡仁。」
婦人有陰處乍起脹而癢不可言,一身各處動,發熱者,有此證發作時,或時發疹,或時口舌咽喉痛。診其腹,自心下至少腹右方拘急而大硬,經數十歲不已,針灸諸藥,無所不至者如何?師曰:「婦人陰處乍起脹云云而有癢者,以蛇床子湯洗之可也。用葛根加朮附湯、應鐘散,可也。」
求真按:「自心下至少腹之右方拘急而大硬者,即右腹直肌之攣急也。有此腹證,加以陰處起脹瘙癢、寒熱、發疹等之外證,處以葛根湯可也,然至於用加朮附湯則難首肯。蓋用之者必不得不確認有朮附證之存在,今無之,雖又用應鐘散亦無效,余意代之以起廢丸可也。如蛇床子湯之洗滌,不過為對證療法之優者耳。」

梅毒腐爛,焮痛甚者何也?師曰:「梅毒腐爛焮痛甚云云,處以葛根加朮附湯、梅肉散可也。」
求真按:「南涯氏為東洞翁之長子,雖比父治術稍緩,然尚未脫其習癖,故氏之兼用方說,亦不可悉信。」

《古方便覽》葛根湯條曰:「一男子面部發腫毒,漸漸及於兩目,或破流膿汁,狀如癩瘡,臭穢難近,余以此方兼用梅肉散即愈。」
求真按:「此證恐用葛根加桔梗薏苡湯兼用黃解丸為佳。六角氏為東洞翁之門人,亦不免有翁之習氣,其說不可不慎也。」

《生生堂治驗》曰:「老婦人年六十餘,一朝無故覺項背強痛,延及全身,四肢攣倦,不能轉側,及昏,迎師。師診之,脈緊急也。即舉其手指頭,皆扎住刺取黑血,即有效。又有一條青筋結於喉旁,即刺之,血大進,由是四肢得以屈伸。因與葛根加大黃湯,三日復原。」
求真按:「就刺絡無發言之資格,然其處方於葛根加大黃湯中宜合桂枝茯苓丸或桃核承氣湯也。」

《叢桂亭醫事小言》曰:「一商婦一至秋間,則常大苦喘息,動作不自由,猶如廢人,求治於余,往診之。支臂於爐架而坐,已數十日不動,亦不能睡。若將此坐形稍倚側之,則立即喘悸,食僅碗許。問其發時,自脊至頸如板狀,回顧亦痛,以一醫之勸,用八味丸數百兩,喘少減云。與葛根湯五帖許,得以起步,再服痊愈。」
求真按:「余於喘息用葛根湯,本此治驗。」

翳者,星也。星者,眼中生腫物,故膿生也。眼中無他疾,故多用葛根湯,惟上逆,故宜斟酌用三黃湯或桂枝湯。
求真按:「此說雖有卓見,但云桂枝湯者,非也。因桂枝湯雖能主治上衝,然不能醫眼疾,故治上逆者,當以三黃湯、苓桂朮甘湯、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等,斟酌其宜,此當訂正者也。」
腦漏者,非鼻病也,是作膿於頭腦中,由鼻漏下,此人頭痛隱隱,淚膿交出。若鼻淵亦與是病同因,然患鼻淵之人,有他病時,可愈。鼻淵與腦漏,證同而輕重異,病由風寒者為多。酒客患者多輕證,僅有惡臭,無膿氣也,感冒時則發,風邪去則其證退矣。勞心之人受其障大也,方用葛根湯、五物解毒湯等,加辛夷有效。
求真按:「此說雖龐雜,然上顎竇蓄膿證用葛根湯,卓見也。原氏云加辛夷,然余以為加桔梗、石膏,或加桔梗、薏苡仁為優。」

凡人身發瘡疥、痤痱則發熱,此時醫之投藥,以發散敗毒劑發表之為宜,此為古今同法。此法亦可為痘瘡初起之治療,催膿功效第一,因逐毒出外則無死證矣。
夫達表戴毒溫散,以桂枝為上,非桂枝則不能達於四肢以解肌,桂枝合於溫補之藥,主四肢厥冷等云者,未讀古書之誤也。一旦欲達肌表,當以葛根湯為佳。不辨桂枝之味,則恐有實實之弊,不易用之。近時發驚,亦單服葛根湯。又於下利最妙,從速逐毒為第一,解毒為第二。…見毒痘,不可用定法,毒氣內壅,則表氣難達,行將焦枯黑陷,當用黃連解毒湯,或三黃湯,或一角、紫圓之類,內壅通暢速,則痘勢快活亦速矣。善治者,此時仍用葛根湯頻服,多味相合之方,鈍且不值,當以單用為貴。
求真按:「此說頗能說明天花、麻疹及其他發疹病不得不用葛根湯之故,學者須熟讀玩味之。」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此方主治項背強急也。故善治驚癇、破傷風、產後感冒、卒痙、痘初起等之角弓反張、上竄搐搦、身體強直者,宜隨證兼用熊膽、紫圓、參連湯、瀉心湯等。」
治麻疹初起,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無汗,脈浮數,或乾嘔下利者。若熱熾,咽喉刺激,心胸煩悶者,兼用黃連解毒湯。
痘瘡序熱,驚搐腹痛,或嘔吐下利者,先用紫圓得快利二三行後,可用此方。若嘔吐不止,直視驚搐不安者,更用紫圓或熊膽。有蛔者,可用鷓鴣菜湯。若見點不齊及起脹不灌膿者,選用桔梗、黃耆等,兼用伯州散煉蜜為膏,或本方加鹿角等亦佳。若發痘疔者,當速以鈹針挑破,去其惡血,否則危險競起,遂難救治矣。若收靨以後,餘熱不退,脈數惡寒,一處疼痛者,將成痘癰也,宜加大黃以驅逐殘毒。
小兒遺毒爛斑及赤游風,兼用紫圓、龍葵丸、梅肉丸等。
疫痢初起,發熱惡寒,脈數者,當先用本方溫覆發汗。若嘔者,加半夏湯以取汗後,將大柴胡湯、厚朴三七物湯、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桃核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大黃附子湯等,隨各證處之,以疏蕩裡熱宿毒。咽喉腫痛、時毒痄腮、疫眼焮熱腫痛,項背強急,發熱惡寒,脈浮數者,擇加桔梗、大黃、石膏,或兼用應鐘散、再造散、瀉心湯、黃連解毒湯等。
本方加朮、附,名葛根加朮附湯,治發斑證。每發惡寒發熱、腹痛者及風疹瘙癢甚者,兼用再造散。
求真按:「東洞、南涯、尾臺三氏之時,疑朮附證多,故頻用加朮附湯,但現在此證甚稀,則不可輕用之。又尾臺氏嘗用再造散,但能活用伯州散,亦已足矣。」

頭瘡、疥癬、下疳、楊梅瘡等,及一切瘡瘍,不論未成膿、已成膿,凝腫痛者,皆當加朮附湯以排毒,兼用應鐘散、伯州散、梅肉丸、七寶丸等,或本方中選加川芎、大黃等,使毒速釀膿為佳,宜加朮附湯。當候膿成,以鈹針割開後,選用排膿散及湯,或大黃牡丹皮湯兼用伯州散,隨毒之輕重,於五日、十日間,以梅肉散攻之。

鼻淵、腦漏、鼻齆、鼻中息肉等之臭膿滴溉,或濁涕不止,不聞香臭者,皆由頭中鬱毒淤液之所致,腦漏尤為惡證。若不早制之,則或至不起,俱宜加朮附湯,兼用再造散。如息肉者,縛以磠砂散或瓜蒂一字吹鼻中,則清涕多漏而息肉旋消矣。

求真按:「息肉者,鼻茸也。磠砂散、瓜蒂末,奪取組織水分之性強,故若以此藥吹入鼻腔內,能使鼻茸縮小,但有刺激鼻黏膜及鼻淚管之弊。」

癰疽初起,壯熱憎寒,脈數者,以葛根湯發汗後,轉以加朮附湯而促其釀膿,膿成者,速可入針。若心胸煩悶,鬱熱便秘者,宜兼用瀉心湯、大柴胡湯等。
凡諸瘍腫、流注、附骨疽、痘癰、臀癰等之漫腫,皮色不變,其毒深潛而遠隔肌肉者,若膿已成,則膿處必皮毛微作枯槁色,若可割開者,認定此處入針,則百不失一。但其候法至微,若非面前指授,則不能悉其蘊奧。
凡陳痼結毒,凝閉不動,沉滯難發者,以葛根加朮附湯、桂枝加朮附湯、烏頭湯等鼓動之,振發之,兼以七寶丸、十乾丸等驅逐之,更以梅肉散蕩滌之。若有不治者,蓋亦稀矣。
求真按:「此乃轉化慢性炎證,使成急性炎證之治法也。」

《方伎雜志》曰:「一男子右眼瞳子處,年年生星翳。三年,目之星翳胞腫潰,其痕白色如痘痕,視物不見云。余瞟之,眵泪不出,不痛癢,亦無赤脈,但潰破之跡如新月形覆瞳子。問其經過之詳細情形,云三歲時曾患痘瘡。余思其毒未淨盡,潛伏痼滯,而為星翳胞腫之禍胎。告以難治,以葛根湯加桔梗,兼用紫圓,使日日通利二三行。…與前方一月許,白色次第淡薄,凹處亦少淺。仍尚前方,稍能見物。…用前方,又廿日許,能見《論語》之本文。又用前方廿日許,已能讀注文。其時白色已極薄,凹處亦高矣。…再用前方一月許,眼睛復常。…今已三十年,眼無少許之患,因始終不轉方,驅毒務盡,故不再患也。」

一人攜四五歲之小兒相遇於途,云小兒有眼病,故視之,為胎毒眼,兩目為厚翳頑膜所敷掩。謂之曰:「非容易之證也。」乃乞治,使服葛根加桔梗湯,兼用龍葵丸。每十天許,入梅肉丸二分,大下之,另用生生乳(詳拾掇篇中)以新汲水調極薄,頑膜漸漸消卻,其頑膜四五十日而快復。以生生乳、紫圓等浸眼,若無定見,不能妄用,以甚難也,非師傳決不可用。
逸仙曾療山梨某者,其人感觸瘴毒,病頗甚,經數醫,麻痹諸證雖漸漸治愈,繼發浮腫而不能治。適因魯西亞船來,托治於鄂醫。鄂醫使水藥塗於全身,並服其丸藥,次次水瀉。一月許,水氣雖治,又發為周身疼痛如歷節風狀,鄂醫雖用種種方法不能愈。因起病已久,辭歸江戶,又經西醫數人醫治而不瘥。後乞診於余,視之面色如土,一身肉脫,粗糙如乾蛙,脈微數。病者云身痛有作輟,近來更少力,故居宅少出。遇天氣晴和,則游步於近邊,然於途中,每因疼痛忽發,一步亦不能行,其時則坐於路旁,不拘身體手足,其痛處命從僕以指頭按之,則暫時痛止。其痛之發也,如霹靂之驟起,疼痛之狀,難以言語形容,此後氣分漸漸爽快,得以行動矣。余思之,此由瘴毒未盡故也。於是每日以葛根加朮附湯,兼用通天再造散一錢,兩便快利,痛之作輟日減。服一月許平愈,再服前方一旬許,殘毒如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