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桂枝加黃耆湯之注釋

桂枝加黃耆湯之注釋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金匱要略》)

【註】
黃汗之病,由於表虛。兩脛冷者,陽氣不旺於下也。凡表虛者,氣衝逆。氣衝逆者,下部自冷,是內因病之常情也。假令雖發熱,知非外因之邪氣。此病以汗由歷節出,屬歷節病(屬者,附從之義,以示非主證也。名從主人,故謂屬歷節病。歷節者,歷節痛而黃汗出之病名)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金匱要略》)
【註】
「又」者,非一次之謂。食事畢,出汗,又每於日暮時煩躁,於寐中盜汗出者,此為勞氣使然也。盜汗者,睡寢間出汗之名。勞氣者,…正氣衛於表,津液潛於內,今腠理不密者,因疲勞而失其守衛也,不可誤認為心氣之勞。暮出汗者,蓋由熱而出之汗。虛熱者,其發多自午後。

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金匱要略》)
【註】
凡發熱者,汗出已即解。今汗出已而發熱者,是反常也,故加「反」字。然則此發熱非表證,而由於氣血之鬱。氣血之鬱,乃正氣之勞也。此汗此熱久久不止,則津液枯竭,而其身必甲錯也。甲錯者,肌膚如鮫皮也。發熱不止,氣血之鬱不散,故必知其將生惡瘡、成癰膿也。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金匱要略》)
【註】
若汗未出之前身重,汗出已,輒輕者,其身重,因肌表有瘀水也。此證久久不止,必身動,此為水氣入經而衝逆之候也。若身動即胸中痛,是其「」由水氣之衝逆,故同時胸中痛者,氣上衝胸也。「」下用「即」字者,當時即痛,不容有間之意。此段較前段,虛候尤重一等。

又從腰以上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此一段承前四段,論又一等之劇證,故以「又」字接上也。「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之二句應前之「兩脛自冷,下部冷而汗不出也」。及於腰以下者,比脛冷重一等也。弛者,鬆也。腰髖者,腰之畔處,如鬆緩而痛,是由瘀水與鬱熱也。如有物在皮中者,麻痹之狀也,覺循肌隔一物在皮中,身外無樣可覺也。此有瘀水在腰中,陽氣不能達於下部也。劇者不能食者,因衝逆頗劇,胸中窒塞,雖欲食而不能食也。「不能」二字,非謂無食意,乃雖欲食不能食之意。例曰:「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而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是也。」乃應前之「胸中痛」之句而至於劇一等也。身疼重亦由瘀水與鬱熱,應前之「身重」也。煩躁者,應前之「暮盜汗出」,例所謂「煩躁不得眠」是也。小便不利者,由氣不下降也。加以上諸證而汗出者,名之真黃汗病。而其治法以調和營衛,使血氣不鬱滯,衝氣自降矣。以桂枝湯為本方,更加托表而實肌膚之黃耆,使服之則陽氣旺於肌膚,衝氣自然低降,腠理自然固密,而瘀水不能停留,小便自然清利,諸證悉退,信有徵也。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者,當以汗解,桂枝加黃耆湯主之。(《金匱要略》)
【註】
諸種之黃疸病者,只用利尿劑使尿利則治矣。然若假定脈浮,則當以發汗劑治之,是即本方主治之意也。
桂枝加黃耆湯方
桂枝、芍藥、大棗、生薑各5.5,甘草3.5,黃耆9
煎法用法同桂枝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