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苓之醫治效用
《本草綱目》曰豬苓
【集解】豬苓…弘景曰:「是楓樹苓,其皮黑色,肉白而實者佳。」…時珍曰:「豬苓亦是木之餘氣所結,如松之餘氣結茯苓之義,他木皆有,楓樹為多耳。」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解傷寒、瘟疫大熱,發汗。主腫脹,滿腹急痛。(甄權)
治渴除濕,心中懊。(元素)
瀉膀胱。(好古)
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胎腫、小便不利。(時珍)
【發明】
元素曰:「豬苓,淡滲大燥,亡津液。無濕證者勿服之。」
時珍曰:「豬苓淡滲,氣升而又能降,故能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
《藥徵》曰:「豬苓,主治渴而小便不利也。」
如上諸說,豬苓亦為一種之利尿藥,其作用類似於茯苓、澤瀉。所異者,本藥解熱止渴作用雖強,然治心悸亢進、肌肉痙攣則不如茯苓,治冒眩則不如澤瀉,但解熱利尿作用則較強而有力,此本藥所以用於一般之實證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