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2日 星期日

真氣運行法五步靜功輔導(全文)

3888其他真氣運行法五步靜功輔導(全文) 

                      
                      第一節 真法一步功輔導
                      1、呼氣注意心窩部:心窩部的位置,即心口部,也就是胸骨劍實(護心骨)下正中凹陷處,實際上就是胃的位置所在.這是一個部位,而不是指某一點.
                      2、注意:就是意念想著,也就是意守.
                      3、呼氣:真法用鼻呼鼻吸的自然呼吸法.自然呼吸也就是不人為地控制呼吸節律,順其自然.關鍵是在呼氣時意念想到心窩這個地方,吸氣就不管了,即不是呼氣、吸氣都一定要注意心窩部.
                      4、練氣功、練真法開始時往往雜念都較多,未能靜下來,因此呼氣時也就不那麼容易守得住心窩部,不容易次次呼氣都有注意及到心窩部.可以採用數息法來幫助,即每呼氣一次,數一個數,從一數到十,回頭再從一開始數.這樣比較容易到心窩部去,這也是誘導入靜的一個辦法.
                      5、強調注意呼氣,有的人反而感到呼吸不自然了,甚至感到憋氣.這是因為他不僅是注意呼氣,而且是有意識地延長呼氣,不是該吸氣就順其自然地吸氣.有意識地延長呼氣或延長吸氣,都可以造成憋氣的感覺,這也是應該提醒注意避免的.真正理解做到順其自然呼吸了,就絕不會有憋氣的現象.
                      6、第一步功練成的標誌是心窩部有溫熱感,或有飽滿感,重壓感,就可以轉入練第二步功.有的胃病或體質虛寒型的人不容易得溫熱感,一步功可多練一段時間,但只要有飽滿感或重壓感,也是得氣的徵象,也可以轉入第二步功法的鍛煉.

                      第二節 真法二步功輔導
                      第二步是意息相隨丹田趨,有以下幾點應該掌握的:
                      1、意息相隨的意思:意指意念,息既指呼吸(還是指呼氣),又指真息(也即真氣的溫熱感),相依相隨.
                      2、丹田趨:就是呼氣時意念心窩部的溫熱感一步一步向丹田下.因為真氣在體內運行的規律是呼氣時真氣向下向外運行,吸氣時真氣向上向內運動的.這一步的目的就是將心窩部集聚的真氣沿中線任脈下達丹田,以打通任脈.
                      3、這一步功最常見的反應是腸鳴矢氣,這是真氣加強了腸道的功能,正氣排驅腸道濁氣的正常現象,應順其自然,無須控制,到一定時候自然消失.在這一階段有的腸炎患者大便瀉出濃血穢物,不必驚慌,也不一定要服藥治療,腸道穢濁泄盡自然痊癒.
                      4、腹部有過手術的患者,因為有疤痕,阻滯了經絡之氣,真氣不易下去,有時還會出現手術疤痕剌痛,這是真氣疏通經絡的反應,氣趨丹田也許會慢一些.加強練功,多練一些時間就是了.有的人有氣往上湧的感覺,也是下焦氣不暢,或是注意了吸氣的緣故,應注意呼氣,使氣機往下去;三焦氣機通暢了真氣也就容易下沉丹田.

                      第三節 真法三步功輔導
                      經過第一二兩步的練習,已經有了初步的實踐體驗。當第二步功練到每次呼氣有氣流直達丹田時,即進入第三步,可練習第三步功“調息凝神守丹田”了。
                      第三步功是完成五步功法最重要的一步。一二兩步功是為了培養真氣,通達任脈,使上中二焦真氣趨向丹田,並在丹田聚集。第三步功是為下一步貫通督脈打下基礎,如果丹田真氣不足,通督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人把這一步功夫叫做“築基”。由於培養丹田實力的重要,所以這步功練的時間也需要比較長些。在進入第三步以後,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
                      1、在第二步功氣入丹田時,丹田內尚未有明顯感覺,俟後幾天中反而感覺不明顯了。有人為此著急,不知是怎麼一回事,或者認為功法練跑了。這裡有兩個原因:一是第三步功重點是凝神(即意守丹田),把注意呼氣的意念放鬆了一些,所以氣沉丹田的力量也就比較地小了:二是丹田的容積較大,有氣則開無氣則合,開始真氣進入丹田時有衝動感覺,但少量真氣不足以充滿丹田,因此便沒有氣感了,繼續練功過幾天丹田內充實起來,自然會有感覺,這是進步過程中一個必然的現象。
                      2、隨著功夫的進展,丹田真氣不斷充實,因此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現象,當以“丹田溫熱”最為相宜。如發生大熱,是“火候”太過,可放鬆呼氣或不注意呼氣,以減緩其熱度;“丹田飽滿”是真氣充實的現象,必須飽滿到一定程度,方能向下(會陰)、向後(命門)等處活動,要任其自然,不可過早意領;“丹田開闔”,感到丹田內如有一物在運動,或感丹田內一開一闔或左右,或上下,此種景像過去叫做“胎息”,這是真氣在丹田中旺盛的表現,是很好的徵兆,由此就可以更好的意守丹田了;“丹田蘊珠”,丹田內如有雞卵、有如兒拳大小不等一個固態的東西,古人把這叫做“丹”,是真氣高度凝聚的一種表現。這都是在通關前後經常遇到的一些內景,是非常可喜的徵兆,應當謹慎的保持它的常在。但這些現象因人而異,也不可能每個人、每種現象都遇到:沒有,也不可妄想追求。
                      3、由於練三步功丹田真氣充實飽滿,因此全身的生理變化也很多,如:有一股氣流環腰一周,前經肚臍,後經命門,在不斷地轉動,這是帶脈通了,對通關很有幫助。全身溫熱也是常有現象,此是熱能提高,能增強抵抗力;但有的人發熱過高,感到心煩不適,可採用六字訣中“呵”字訣即平。有患胃下垂者,在第三步功中常感呼氣時小腹向上挈引,這是由於胃體機能基本恢復,有力提升,和丹田氣足有上浮力的表現,是治癒胃下垂的基本因素,不必介意。有因丹田氣流向大腿者,屬於一般情況,不必太在意;若氣感下流力太過,丹田氣不易積存者,改用盤坐式可以糾正。有因欲向後轉而久不得過者,可以提肛吸氣導之;有因真氣充足致性神經興奮而遺精者,在這一階段最易發生,應嚴加注意,及時採用“吸(吸氣)、抵(舌抵上顎)、攝(提肛)、閉(閉目)”采藥四字訣方法防治。
                      4、達到第四步順利通督,必須依靠第三步功的積累真氣,所謂“積氣沖關”。如果一旦走泄真氣,通關就要推遲,因此要求練功者在築基階段睡前清心寡欲,睡眠姿勢要側臥卷足,即所謂“臥如弓”:襯褲要寬舒,避免磨擦;被要輕勿過暖,避免仰面睡式,如有性衝動即起勿睡。能關不過旬日,這短短的幾天,又是這樣重要階段,應是能夠堅持和必須堅持的。如素患遺精的人更要注意以上要求,並應考慮平時多在什麼時間遺精,即在那個時間起來練功,以改正其習慣。很多人都依此法治癒。素有患腸炎,在三步中出現大便膿血者,有患婦科病而排穢物者,此為真氣作用于丹田周圍臟器,發生良好的生理變化,推陳出新,因此不採用他法治療也能自愈。要以丹田氣足、全身經絡觸動現象逐漸增多,各處有不定點的跳動,及癢、麻或出皮疹,此為真氣驅逐邪氣的表現,不作治療,邪盡也自愈。三步功後各種觸動現象越來越多,詳于第四步功輔導。

                      第四節 真法四步功輔導
                      第四步功是在第三步丹田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通過會陰,繞過尾閭而開始的,但也有未經會陰即到命門,以後才有會陰氣動的感覺,因人而異,不必強求一致。在四步功中,由於生理變化很多。茲將易出現的問題分述指導如下:
                      1、呼氣太重,容易使丹田發生高熱,如覺有發燙的情況,減輕呼氣程度,或放棄呼氣的注意,自然糾正;一般溫熱感是好的,有人呼氣太過,或由性生活不禁導致前陰反應強烈產生恐懼心理,認為前陰漏氣;越緊張,越注意,反應就更強烈,以致終日憂心忡忡,導致中氣下陷,頭昏眼花,四肢無力,調治之法是少注意呼氣,或不注意呼氣,在自然吸氣時微微提肛,慢慢調治一個階段,待真氣繞過尾閭,沿督脈上行就好了,會陰處稱為下鵲橋,有三歧:一路去前陰,一路去肛門,一路去尾閭。三叉路口,容易迷失方向,初學者宜加注意。
                      2、有人急於通關,未等丹田真氣充足,即行意識導引,這樣會使丹田真氣不足,而導引的一部分真氣無力上行,停在一個地方不上不下,時覺脹滯不適,糾正之法是固守丹田,繼續培養真氣,待真氣充足後,自行沖關,千萬不要再導引,“通督勿忘勿助”,就是這個意思。
                      3、第四步是全部功法中最艱難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古人喻為“脫胎換骨”。由於生理變化特別明顯並有一些不適的感受,練功者不知所措,精神緊張而發生動搖,求人救治,這都是不須要的(書中已有說明)。如真氣通過命門時,凡有腰痛病史的人,必有不適感覺。這些都是正邪相爭,糾正病情的表現,等真氣通過之後自愈,不必找人糾偏,或邀診治。此時只有加緊練功,比平時次數增多,時間延長,待通關後全部緩解,切勿鬆懈自誤。
                      4、李少波教授將四步功通督的過程和練法,反應用八句加以概括,名日“周天歌”。(詳閱精華區),練功者須細細體味,方能領會。
                      第五節 真法五步功輔導
                      通督之後,即進入第五步,這在周天功中算是已經達到目的往往有人問,通關後如何練法?真氣運行法有進一步提高的內容和階段,這裡概要地提出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作為繼續鍛煉的要求:
                      1、真氣運行法在溝通任督過程中,一步有一步的功法,及通關後,只要按照練功形成的條件,經常加功練習就成了。書中有持之以恆,循乎自然“的要求,功夫越深,效果越好。通關只是完成了基礎階段,以後堅持鍛煉,才能出好效果。特別是練功治病者,通關前即能改善體質,提高身體素質,一些輕淺的功能性疾病也能治癒,嚴重、頑固的器質性疾病就需要累以時日,不斷旺盛真氣,積氣驅病。不能以為通關了,就大功告成,百病皆愈。但只要堅持煉下去,各種病疾都有會慢慢地好起來。
                      2、通關後體內還會有很多氣攻病灶的反應,練功者就不知怎麼辦好。如初通關時氣在頭上亂竄,前額有重脹感,可以不去理它。只守住上丹田,使力量集中在百會(泥丸宮,此處為百脈之會),則百脈扳依,其它亂行亂竄的現象就減少了,不過需要較長的時間。長守此竅還可以開發智慧,使人聰明。如果通關後反而感到真氣不足或胃消化功能不如以前好,那麼可以意守中丹田,再培補中氣,則下丹田真氣也就更加旺盛起來。下丹田是長期意守之處,什麼時候守這一部位都是對的。
                      3、以靜為務,功夫越深,入靜越好,只有能夠深度入靜,體內生理功能就恢復越好,這是靜極生動的自然規律,過去叫做“道”,古人把這種功夫叫做修道。靜字貫徹著修道的始終,開始都是不能入靜,故必須有方法,漸進入門,慢慢達到入靜。所以五步功以後就再不要求用這個方法,那種方法,實際上追求方法,反而成為雜念了。入靜深了能體會到三田成一體,繼而無物無我進入虛無境界,還有什麼方法可追求呢?當然真法的高級境界也是分層次、分階段一步一步達到的,這些就屬於真法提高班的內容,可以在以後深造、提高。


    李少波真氣運行學實踐體會

                      
                      1、  練功要專一  短期可通督
                      
                           
                      我是真氣運行五步實踐方法(簡稱“真法”)的初學者。初來乍到便開卷自學靜功“五步功成”,又與當時的“xx樁”一併學練,沒練幾天,反覺心中煩悶,夜難成眠,疑是易地水土不服。聽了李老講授真氣運行五步實踐靜功練功要求和“呼氣注意心窩部”的要領之後,曉得這是因為不同功法混雜而練,分散精力,造成客觀上的干擾刺激,以及求成心切致心火萌生的緣故。至此即停練“xx樁”,嚴格按照真法五步靜功的垂腿平坐,閉目聽息,內視心窩,意隨呼氣,吸氣自然,舌抵上齶的要求練第一步功,不幾天便覺心窩部發熱,口中津液濡潤(氣旺津生)。經李老師指點,意息相隨,呼氣下延丹田,緩慢而自然地推進,以培養真氣,驅散邪氣,依法而練,果然隨呼氣感到有股熱流送到丹田,腸嗚矢氣隨之而見,食欲增進。自知二步功成。其後須呼吸自然,意守丹田,文火溫養,誰知此時功感反而減弱,有時消失,自憂有誤,求教李老師後方知因丹田真氣未飽滿充實之故,宜加強“調息凝神守丹田”,把真氣集中在丹田,為積氣沖關(通周天)打好基礎,這是練築基的必然過程。這樣我信心更足,隨功法步序漸進,丹田發熱,飽滿充實,並有跳動感,接著會陰部麻、熱、脹,直到跳動。在身體的某些部位(如大腿、小腿內側、手臂、面部及背部)不時出現時間長短不一的肉目閏感,再是尾閭及腰部酸脹而發熱,命門跳動(腎間動氣),肩背僵硬沉重,其後又有玉枕至前額(印堂穴)明顯有蟻行感和氣流,時感沉如負重。上述感覺李少波老師示知為真法通關的必然現象。出乎我的意料,僅學19天即通關,第四步功亦自然學成。此時亦體會了“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的愉悅,自我感覺精力充沛,夜不思寐,身體輕捷。當知這僅是學會練功,是起步而不是終結,必須加強練功,使精氣不斷地上充腦髓,以達到“還精補腦”的目的。由於真氣運行,經絡暢通,使我多年未愈的胸部劍突處和左肩胛角的撞傷瘀痛霍然而去,右踝關節外側的扭傷亦痛減其半,可見真氣運行有自我修復,自我建設的本能。每當練功至極靜時,各種觸動現象若隱若現,鼻息微微,若存若無,大有“人在氣中,氣在人中”之感,它根本改變了我靜坐不如運動的錯誤看法,充分認識到真法是外靜內動,靜中求動,利用動靜的陰陽關係來促進精、氣、神三者之間的互相轉化,以外呼吸推動內呼吸的養生方法。
                           
                      練功的實踐告訴我們,李老的真氣運行五步實踐方法是以《內經》理論為基礎,熔佛家的靜息、道家的煉丹、儒家的守一、醫家的養生、武術家的剛柔相濟於一爐,是觀察人體生命活動,驗證中醫理論的一種方法。它既能修養人的性情,使之心曠神怡,愉悅安舒;又能培養真氣,防病治病,調理陽陰,益壽延年,是養生的根本大道,具有易學易練,指日取效的優點,值得大力推廣。
                      (
                      
                      
                      2、  真氣運周天  形神妙圓通
                      ——談真氣運行五步實踐方法與太極拳兼練
                      
                           
                      真氣運行五步實踐方法(簡稱“真法”)和太極拳都是強身健體的瑰寶。真法是李少波教授彙集儒、釋、道、醫、武諸家精髓,結合數十年臨床實踐創編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醫療保健養生方法,易懂、易練,定期通督,不出偏差;太極拳經過二百多年錘煉,流傳較廣,它柔和緩慢,輕靈圓活,老少鹹宜。兩者一靜一動,異曲同工。
                           
                      武禹襄《打手要言》雲:“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稍癡也’”;“氣宜鼓蕩,神宜內斂”。太極拳強調“氣沉丹田”、“以意運氣”,只有做到真氣充盈,才能氣隨意行,否則便也枉然。但是太極拳往往難於使呼吸與動作協調,要達到“腹內松靜氣騰然”之境界,非有數年之功不可。而真法五步靜功則能彌補這一不足,它通過凝神調息來培養真氣,快者一星期,慢者也僅百日便可通督。
                           
                      練真法時,能同時配合太極拳則更佳。太極拳強調“主宰於腰”。武禹襄《打手要言》雲:“氣如車輪,腰如車軸”;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雲:“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掃除妄念,卸盡濁氣,先定根基,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注意玄關,……任、督猶車輪,……每打一勢,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氣動由腎而生,靜仍歸宿於腎。一呼一吸,專氣之出入,皆在於此”。《難經》雲:“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太極拳通過腰部的旋轉帶動四肢的動作,呼吸與動作配合,動作領先,呼吸隨後,導引吐納,鍛煉了任脈、督脈、沖脈、帶脈,促使真氣積聚丹田,促進通督,並使經絡暢通,利於真氣運行。
                           
                      筆者自幼酷愛武術,7歲開始練拳,9歲進少體校接受正規訓練。後來學習太極拳、劍,並閱覽一些有關拳理方面的書籍,粗懂一些“內三合,外三合”的道理。但對人體內氣的認識以及如何培育、運行卻是一竅不通。1990年10月有幸在杭參加李少波教授舉辦的全國真氣運行五步實踐靜功培訓班,接觸了這門中華文化瑰寶,從而對真法有了——儘管是膚淺的認識和體會。在那次學習中,我認真按照李老師的方法鍛煉,很快通了關。在練功過程中,我感覺舒暢,通關後的感覺更好,頭腦清新,心情舒暢,遍體暖氣流暢,有說不出的舒服,全身充滿活力。現在我在練太極拳、太極劍時的感覺與先前確實不同了,形神與意氣的結合似乎更協調了,神韻與氣感也得到了充實,真正體會到“真氣運周天,形神妙圓通”的切身感受。1992年10月,我在浙江省“浮法杯”太極拳、太極劍比賽中,獲得楊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太極劍競賽套路兩個第一名和孫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第二名的好成績,以後又多次獲得省級和國際間太極拳、劍比賽的好名次。從我辦的幾期真氣運行五步實踐靜功培訓班來看,在20天內通關的學員中,練太極拳的占70%。這些學員普遍反映,練了真法後,打太極拳的感覺與原先大不一樣,意到氣到,綿綿不絕,四體通泰。從實踐中真正體會到真法和太極拳兼練,確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真可謂是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習練真氣運行法必須從調整呼吸入手
                          1,真氣運行法練至第五步仍須堅持從調整呼吸入手
                         
                      這是我自蘭州練功迄今為止的第一個體會,也是最最深刻的體會。之所以體會深刻,是因為在這個問題上走了很長時間的彎路。從調整呼吸入手,在習練真氣運行法前四步功法過程當中是沒有問題的。那麼通督之後,是否還需要堅持從調整呼吸入手呢?過去在這個問題上,我的認識是模棱兩可的。我想,既然“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是真氣運行法的原理,也就是說,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能夠入靜,真氣必然就會從之產生並循經運行。而入靜方法又有很多,比如通過放鬆。這樣的思想認識導致我在練功過程中忽視了調整呼吸,一味的注意放鬆,這其中儘管也有調整呼吸注意呼氣的成分,但接下來的效果,雖然也能夠維持真氣運行(練功時間較長的話也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卻始終不能達到較快入靜,深度入靜的目的,更談不上真氣被呼吸所鼓蕩的感覺。相反雜念頻生,不能自控。開始我以為是真氣不夠充足的緣故,認為繼續練下去就會有改善,但長期的效果不佳促使我不得不反思其中的緣由。那段時間我開始回想從輔導班到當前的整個練功過程,隱約感覺問題還是出在了呼吸上面。十月份一個週末練功過後,我拿起《真氣運行學》翻到了呼吸運動一章,在調整呼吸一節裡,發現李老一開始就明確指出:呼吸是真氣運行的動力,練習真氣運行法,必須從調整呼吸入手。“入手”!這兩個字大大映入我的眼簾,一下子解開了我心中的困惑和鬱悶:原來我對真氣運行法的精髓是注意呼氣這一點的理解還不夠全面,忽視了這其中還包涵一個前提:實踐真氣運行法必須首先調整呼吸。真氣運行法練到第五步,仍然需要從調整呼吸開始,因為無論什麼時候呼吸都是真氣運行的動力。動力問題解決不好,真氣運行的效果必然要打折扣。意識到了問題的所在,我馬上再次練功,把注意力重新轉移到調整呼吸上面來,果然立竿見影,不僅自然產生腹式呼吸,呼吸變得勻細長,還有真氣為呼吸所鼓蕩達於全身的感覺,真氣灌溉腦髓,人也漸漸開始入靜。
                         
                      由於每個人的條件包括稟賦,體質,心理狀態乃至知識背景等等在內的因素各不相同,練功的進度和體會也是非常個人化的東西,紛繁複雜,形形色色,因人而異。即使就同一個人來講,不同的時空條件下練功的體驗可能也不盡相同。所以我並不認為我個人的練功體會就能代表所有的人。但是,真氣運行法練至打通小周天以後,是否每個人一坐下都能條件反射一樣地迅速進入胎息的生理狀態乃至恬淡虛無的精神境界?是否一時進入這種境界而此後都能長期穩定的保持?我相信能達到的肯定有,大部分人還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裡,習練者必然要遇到一個“入手”的問題。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教訓,練通小周天之後仍然要遵從李老所教誨的“從調整呼吸入手”。通過調整呼吸注意呼氣來推動真氣運行。否則就不能取得良好的功效,它就不是真氣運行法!
                          2,調整呼吸和松靜自然的相互關係
                         
                      在蘭州學習之前,我閱讀了大量有關氣功理論的書籍,形成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氣功鍛煉的內容不外乎呼吸,意識和形體三個方面,而其要訣則離不開松,靜,自然三點。通督之後,如前面所提到的,我個人比較偏愛放鬆,認為放鬆才是入靜的開始,所以沒有處理好身心放鬆和調整呼吸這兩者的關係,一度認為身心放鬆和調整呼吸是平行並列的,二者都可以作為真氣運行法的入手功夫。實踐證明這是錯誤的,如果現在讓我來歸結一下調整呼吸和松靜自然的關係,我把它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調整呼吸是要操作的內容,松靜自然是要我們如何去操作,用一句話來講就是要“身心放鬆地,安靜地,自然地去調整呼吸”。調整呼吸是內容,松靜自然是形式。內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前面所犯的錯誤,就是將兩者本末倒置了。另外一方面,一旦明確了要去調整呼吸,松靜自然就成為能否做好調整呼吸的關鍵問題。越是身心放鬆,排除雜念,順其自然地調整呼吸,就越能夠達到推動真氣運行的目的。反過來,越是調整了呼吸,在注意呼氣的基礎上使呼吸變得勻,細,長,身心就越能夠得到放鬆,思想就越沒有雜念,練功的每個環節和整個過程就變得更加自然,舒適。
                          3,怎樣做好調整呼吸
                          基於前面的認識,加上我個人的一點粗淺體驗,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調整呼吸又有一個前提就是自然呼吸。什麼是自然呼吸?就是呼吸舒適,就是當呼則呼,當吸則吸,不可有絲毫的勉強和用強,所謂松靜自然中的自然就是這個意思。呼吸運動是人本能的機械運動,本來就不需要人的意識去控制。人為的干預,強呼硬吸,就違背了松靜自然中自然的要求,調整呼吸也就失去了它的前提和基礎。要做好自然呼吸,首要的就是身心都要放鬆,心理放鬆,肌肉不緊張,不造作,不拿勁,才有可能為自然呼吸創造條件。但是放鬆也有個度的問題,絕對不可一味地追求放鬆,否則就進入了我前面所提到的誤區。實際上,深度放鬆是在與調整呼吸的相互作用當中來完成的,是通過放鬆——調整呼吸——再放鬆——再調整——...的過程來實現的。
                         
                      其次,調整呼吸就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加上意念(意守),就是常說的注意呼氣。注意呼氣不是干預呼氣,而是在自然呼氣的同時注意丹田。久而久之,呼氣的時間就變得較長,吸氣就變得較短,這同樣是自然形成的。那麼意守應該多輕多重?實際上,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松靜自然原則的應用問題:意念太輕,不能排除雜念(靜)時,就要加重意念;意念太重,引起肌體和心理緊張(松),影響自然呼吸(自然)時,就要用較輕的意念。一句話,所加的意念既能夠使人排除雜念,又不致引起緊張和不自然,意守的輕重就是適度的。我個人的體會,實踐中更多的是需要根據當時練功的感覺和練功的進展來調節意守的程度:練功伊始,意守通常重一些,隨著狀態的進入,就應該似守非守,乃至消除,也就是恬淡虛無的境界。昨天練功氣感不足,意念就要重一些:今天一坐下就能很快進入狀態,那意守的程度就要輕一些。如此等等。總之,要在意守和保持松靜自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最後,習練真氣運行法,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不斷地總結和學習,循序漸進而為之。《真氣運行學》是李老畢生智慧的結晶。只有在不懈地練功和《真氣運行學》之間來回穿梭,才能把書上不動的文字變成李老殷切的教導。也只有窮盡畢生的努力,才能悟到李老淵博學識之一二。